AI短剧热潮背后:高成本与低产出的现实困境

4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马拉松拉开帷幕,20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同台竞技,却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灾难片”。有的机器人横冲直撞撞毁围栏,有的步履蹒跚无法直线前进,还有的刚起步就四脚朝天。这场滑稽的比拼,仿佛成为了一个隐喻——当火热的人工智能被各行各业争相拥抱时,比理想更先抵达的,往往是略显冰冷的现实。在各大平台上涌现的AI短剧浪潮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些AI生成的短剧大多以奇幻、玄幻、科幻为主题,让平凡的职场人化身各种动物,穿越到异世界送外卖,或成为末日后的幸存者。据行业预测,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AI短剧的爆发期。然而在这股风风火火的热潮背后,更多的是质量堪忧、收益惨淡的尴尬局面。

AI短剧热潮背后:高成本与低产出的现实困境

59分的”PPT式短剧”与理想相去甚远。短剧制作人周鑫(化名)在尝试制作职场奇幻AI短剧后,深刻体会到现实与想象的差距。为了打造一部科幻题材的AI短剧,他的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购买几乎所有主流AI工具的会员,却需要反复尝试二三十次才能获得一个勉强合格的镜头。AI生成的分镜效果不理想,团队不得不专门安排人员手绘分镜,前后绘制数百张。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最终完成6集作品,成本高达六七万元。然而这部作品问题百出:人物形象过于”AI化”,台词时发声不配合口型,剧情几乎全靠后期配音推动,更像是一个配音秀。”实际效果只达到构想的三成左右。”周鑫坦言。这类”59分作品”在业内并不少见,观众戏称AI短剧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并将镜头卡顿、节奏怪异的作品称为”PPT式短剧”。

AI短剧热潮背后:高成本与低产出的现实困境

影视制作公司老板陈嵩(化名)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他的公司原本主营企业宣传片,去年开始尝试古偶、霸总题材短剧。今年转向科幻路线,制作了8集每集四五分钟的AI短剧,团队几乎”爆肝式”工作,自认为作品精良。然而上线后,第一集获得7000多点赞,随后一路下跌,最后一集仅获200多赞。尽管有观众评论这是”最自然、最有大片感”的AI短剧,但实际观看量却令人失望。有十几年影视经验的宋方用(化名)成立专门团队,招聘AI技术人员自学各类工具,还配备AI运维人员。但AI技术的快速迭代让项目一再延期,作品还没完成,新功能就已出现,意味着他们的创作成果很快就会过时。宋方用坦言,这些AI短剧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短剧,只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仓促创作,过程中不断降低预期。”就像是为了醋,包了一盘饺子。”宋方用形象地比喻道。

AI短剧热潮背后:高成本与低产出的现实困境

这场名为AI短剧的风口,实际上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充斥着太多从业者的美好幻想。当同行反问”现在谁不做AI短剧”时,陈嵩决心亲自下水一探究竟。事实上,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在盲目跟风,唯恐落后。流传的《兴安岭诡事》等成功案例,导演丁宽透露制作成本仅为实拍的二成;《我在另一个世界送外卖》导演高鹏飞表示AI承担了70%-80%工作量,成本降低90%。《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9%至504.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但高鹏飞听说去年有同行投的5个项目,4个都在亏损。在他看来,AI才是新的影视风向标。抖音、快手纷纷推出AI短剧扶持计划,举办AIGC短剧比赛,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求组队”的创作者。抖音为精品短剧提供15万-50万元保底收益,快手针对合作项目参投50%。传统影视公司也纷纷入局,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华策集团的《我在冷宫忙种田》等作品相继问世。小型创作公司如灼见智能的《35岁社畜默示录》、触飞瑞拓的《白狐》等也崭露头角。

然而在这股火热的风潮下,泼冷水的人并不少。探索至今,入局者仍被技术瓶颈困扰。最大的难题是主体一致性。由于AI短剧采用文生图-图生视频技术,人物主体很难保持统一,口型对位常出现穿帮,场景环境和其他主体也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宋方用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模型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影视作品讲究镜头语言,场景切换、氛围营造、节奏呈现都需要通过镜头推拉摇移实现,而非AI制作的动画PPT。宋方用发现,AI工具更适合科幻、玄幻、奇幻题材,要实现精彩剧情,往往需要导演具备超现实创意,但AI基于现实逻辑训练,难以理解这类脑洞,导致创作受限。多位从业者透露,当前AI技术尚可制作精良的两三分钟短片,但要制作百分钟有故事线的短剧仍不达标,商业化前景堪忧。

一位资深从业者指出,即使短剧节奏已很快,观众仍习惯1.5倍速观看,更看重台词和剧情推进。因此,AI更适合制作成本更高的网络电影和电视剧。这意味着,成本低、周期短的AI短剧,更像是为AI影视作品试错的”炮灰”。从业者普遍认为,若AI技术一年内实现突破性进展,或许能与短剧碰撞出更多火花,但这需要大量资金、人才和试错空间。大型传统影视公司更有机会跨越技术门槛,博纳影业成立AIGMS制作中心,计划制作故宫、兵马俑等古文明IP作品;华策集团成立AIGC应用研究院。类似《兴安岭诡事》这样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团队,如导演丁勇透露,将围绕地域IP、民俗题材推出系列作品,形成近代奇幻风格,这是当前观众最接受的AI短剧题材。

但更多创作者只能草草收场。周鑫最终放弃AI短剧,回归传统实拍;宋方用则决定谨慎使用AI,先尝试加入几个大场景再评估。他们仍相信AI短剧的风能将人吹向更广阔的远方,但这个远方,并非人人都能抵达。

文章网址:https://www.wpbull.com/ai/2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