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破局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AI创新之路
“我们评价一个机器人好不好,关键在于它能否精准走直线。走不直的机器人未必差,走歪的也未必好,这一标准未来或将成为行业共识,因为直线行走是综合基础能力的直观体现。”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在5月9日举办的傅利叶十周年庆典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上表示。当前,社会对机器人公司逐渐形成“老牌”与“新兴”的划分——老牌企业多从传统产业转型,而新兴企业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章苏阳指出,通用具身智能市场竞争激烈,开源化或成趋势,企业或将采用通用技术结合具体解决方案的收费模式实现落地。近期,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持续火爆,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据公开数据估算,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大关。
人形机器人技术本质上探索的是“人与机器如何和谐相处”的核心命题。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强调,AI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将释放巨大生产力,同时硬件本体正不断成熟,商品化进程加速,大量产品需求持续涌现。顾捷预测,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将加速发展,他甚至期待在3至5年内实现类似“机器人的GPT时刻”,并致力于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康养产业迎来新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总人口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4%。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中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慢性病。同时,中国劳动力规模和人力资本总量下降,2023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2022年减少1075万人,比2013年减少5473万人。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和“康养”成为新趋势,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已达7万亿元,占GDP的6%,未来医疗养老需求将持续增长。
机器人的本质是解放人类双手,提供陪伴、辅助训练、替代部分劳动力等功能。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表示,当前制造业面临冲击,老龄化问题突出,人形机器人可有效解决这些挑战。预计今年将生产1.5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各行业,去年产值达27亿元,过去三年发展速度超过新能源汽车。当人形机器人具备“智慧”,具身智能概念便应运而生。英伟达CEO黄仁勋指出,AI下一波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理解、推理并互动的智能系统。江磊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导览、商超服务、康养交互、送药等场景将广泛应用机器人,而具身智能或将在2030年进入家庭。
顾捷曾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运动智能和认知智能两大挑战,需向通用智能发展。运动智能由傅利叶主导研发,认知智能则依赖大模型支撑。顾捷认为,中国人形机器人在动作层面已进入领先状态,有望实现通用场景任务落地,并具备基础人机交互能力。
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起家于康复机器人领域,现业务涵盖人形机器人和智能康复解决方案。其GRx系列已推出GR-1和GR-2两款机型,覆盖导览、科研、医疗等场景,并发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Fourier N1。今年1月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Prosperity7 Ventures等。十年间,傅利叶康复机器人已服务3000多家医院、300个智能康复港,覆盖60多个国家数百万患者。
顾捷指出,康复与AI、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推动行业变革。傅利叶同时发展康复和人形机器人业务,二者相辅相成,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赛道。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不仅限于穿戴型、外骨骼等,人形机器人因其交互优势将成为重要形态。“未来机器人分类将基于实际价值而非形态,根据产品功能定义其形态。”顾捷提出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人的十年战略,目标是打造最懂交互、最有温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顾捷坦言,2020年公司开始研发执行器,2021年搭建不同形态本体,2022年首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成功行走。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初期市场环境艰难,许多投资人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会走路的大玩具”。支撑团队坚持的,是研发团队的专注突破和康复业务团队的鼎力支持。“傅利叶的第一台原型机,每个零件、每行代码都凝聚着康复同事的心血。”
投资人章苏阳认为,目前国内狭义具身智能应用较少,但发展潜力巨大。傅利叶从康复领域起家,在康养领域具备优势,结合新智能技术,人形康养机器人前景广阔。
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预估达2400台,2025年将达7300台,市场规模近24亿元;2035年销量有望达200万台,市场规模近1400亿元。全球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达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5年销量将超500万台,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然而行业仍处早期,面临数据匮乏、AI与硬件融合、市场落地等挑战。
上海大学李静教授指出,具身智能技术虽备受关注,但医疗机器人研发团队面临诸多难题。技术前沿包括:操作模型需区别于通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因泛化能力成为热点;运动控制是关键,需提升非结构环境下的泛化能力和人机安全柔性控制;康养场景中数学模块结合工业基础尤为重要,康复场景需注重交互性,提供情绪价值。
李静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站立行走多为短期部署状态,长期应用需在非结构环境下强化泛化能力、提升运动控制,实现高爆发、稳定性,并突破人机共融环境下的安全柔性控制技术。
作为成立十年的企业,傅利叶如何实现长期商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是团队面临的课题。顾捷强调:“机器人最终要服务于人,无论是陪伴、康复训练还是进入家庭,都需有温度、会交互。”
为实现十年战略,顾捷提出三步优化:增强机器人感知能力(视觉、听觉、嗅觉等),与大模型公司合作并自研小脑模型提升运动能力,自研执行器增强力量和执行能力。活动现场,傅利叶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揭牌“具身智能康复港”,与同济大学、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应用。
顾捷坚信,通用机器人的“GPT时刻”即将到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距离正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