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超200亿融资 中国美国竞逐50万亿市场

中国与美国正展开激烈竞争,争夺AI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未来主导权。5月下旬,上海浦东张江的一座大型仓库内,数十台人形机器人接受人类操控,反复执行折叠T恤、制作三明治和开门等任务,每天进行长达17小时的数据采集,旨在通过海量数据提升智元人形机器人的操作精准度。相较之下,美国特斯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近期发布的多段视频展示了其能跳舞、听从人类语言指令完成日常任务等能力,宛如专注工作的学徒工。据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 AI透露,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3计划年产12000台,并预计未来四年内将产能提升至年产10万台。

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AI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智元机器人、宇树机器人、傅利叶、银河通用、Figure AI、1X Technologies等企业纷纷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数十万台人形机器人正竞相走向工厂和家庭,致力于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与娱乐方式。据花旗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亿元),届时全球将拥有近6.5亿台人形机器人。未来20年,中国计划投入近1400亿美元用于机器人和相关高技术领域,这一数字远超美国和欧洲,有望将人形机器人从科幻领域带入现实。

然而,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对其能否成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最佳路径存在争议。5月下旬,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指出,人形机器人并非“具身智能”和AGI技术的最佳路径,通用机器人硬件应追求多样性,软件需具备通用性。他批评马斯克的观点:“不同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硬件,一个人形机器人干活只需两只手,为何非要给它装两条腿?这样不仅成本高昂,可靠性也降低。现在正在逐步调整,人形、飞行、四足机器人都要发展。想想动物出生就能跑,人类学会走路用了多久,两条腿绝非最优,四条腿才是最佳。”

张钹强调,走向通用AI需要打破局限性,反思并迭代AI技术。马斯克则担忧中国人形机器人热潮对“擎天柱”的威胁,在一次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关于人形机器人,我不认为任何国家、任何公司能与特斯拉匹敌,但我有点担心,人形机器人排行榜上第二到第十名将是中国公司。”

“现在是资本狂热期,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涌。”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正如此形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现状。今年以来,从宇树科技机器人在蛇年春晚上扭秧歌,到社交媒体上人形机器人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骑自行车等绝技的爆款视频,再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的“人机共跑”,中国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迭代进化,热度持续攀升。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的十多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或建立产业基金,加速布局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赛道。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国资基金总规模已超过700亿元,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具身智能、创新应用等领域。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近90万家,其中2025年1-5月新增相关企业10万家,同比增长44%。

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超200亿融资

具身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备受投资者青睐。据烯牛先见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2025年以来全球机器人相关投资事件超过300个,融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其中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活跃度占全球82%以上;另据IT桔子最新数据,2025年至今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已达到186.51亿元,接近20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据彭博统计,今年全球生产的1万台人形机器人中,预计一半以上将来自中国。例如,国内银河通用机器人公司单笔天使+轮获融资5亿元人民币,成立约两年累计融资超13亿元,IDG资本、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美团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资本、讯飞创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创投等均参与其中。此外,红杉资本中国、启明创投、京东等机构也已涌入机器人相关赛道。海外方面,人形机器人公司Apptronik单轮融资超4.03亿美元,创下新纪录;Figure AI和1X Technologies已分别完成融资6.75亿美元和超过1亿美元。

傅利叶创始人、CEO顾捷表示,智能机器人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涉及领域众多,是全栈技术整合的领域。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材料、芯片等方面,产业上下游需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从AI能力和本体硬件能力来看,部分由我们自主研发,部分需与合作伙伴共建。例如在传感部分,包括力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等,我们会提出相应标准,与合作伙伴共同制造适合批量化生产的传感器;大模型方面,我们会与商汤等公司合作,也关注英伟达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进展。我们会利用开源或地缘的大模型,构建独特的数据源,对模型进行微调,使其适应不同场景,这需要与合作伙伴紧密配合。”

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线总裁魏强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文娱等场景时,同质化问题严重,基本只能通过遥控操作完成挥手、握手等简单动作,容易使用户丧失新鲜感。为持续吸引眼球,厂商需不断迭代升级人形机器人的展示技能,目前尚难判断文娱商演、展览讲解等场景的市场“天花板”高低。因此,人形机器人需在交互、运动控制以及作业三个维度上不断迭代,这将是一个更健康的发展环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工业领域仍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真正走进家庭尚早,推进规模化应用面临诸多瓶颈。例如,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核心零部件亟待提升,高质量训练数据不足,采集成本居高不下,底层生态薄弱,算法生态开发有待加强等。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关键在于自主智能,这需要海量的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学习。与自动驾驶通过日常行驶自然积累数据不同,人形机器人需依赖人工操作或仿真环境采集数据。家庭场景中,用户往往难以接受“边用边学”的模式,而工业场景中数据采集依赖高精度设备,成本高昂。谈到最近具身智能数据集开源热潮,美的集团蓝橙实验室运动控制部门负责人侯澈表示,目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数据获取较困难,主要方法包括开源、行业数据以及从模拟到现实(Sim to Real)的方式获取仿真数据,并将训练好的模型迁移到机器人。他指出,开源数据集更多是大众型任务执行数据,不太适合当前专业机器人的任务执行。曹正表示,利用虚拟仿真场景收集数据成本较低,但仅适用于人形机器人预训练场景,要进一步落地应用,必须在更多实际应用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后训练,还需要熟练的操作者来获取高质量数据。同时,后续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大小脑”的智能化水平,依赖于先进的模型算法与实际制造业场景海量数据的结合。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中国需加速弥补底层技术短板,发挥场景与产业链优势,分阶段推进自主生态建设,包括联合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挖掘场景优势加速积累数据等。“具身智能的爆发离不开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穆尧表示,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不应过度炒作,技术应用需要分阶段突破,在任务复杂度适中且人类参与风险高的领域或成为人形机器人三年内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但技术突破仅是起点,行业生态的共建更为关键。

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超200亿融资

2024年7月,“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UBTECH,9880.HK)宣布与一汽-大众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零件转运等工作。优必选副总裁谭旻近期对彭博表示,今年优必选计划推出一款价值2万美元(约合15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可作为家庭伴侣,并寻求将业务扩展到工厂以外领域。他认为,“家庭伴侣”机器人是中国市场的一大亮点,部分原因是老年人护理需求日益增长,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能够处理多种家务并照顾人类的多功能机器人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问世。目前,优必选已将重心转向工业领域。据悉,今年数十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完成全球首例多平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比亚迪、富士康科技集团都是优必选客户,这些工业机器人产品平均价格为10万美元。据谭旻透露,优必选今年计划出货约1000台机器人。财报显示,2024财年,优必选亏损逾11亿元人民币(约合1.53亿美元),其股价在过去12个月内下跌约45%。但谭旻表示,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效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新成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大部分都处于创业第一年和第二年。因此,他们需要快速融资,需要借助舞台展现自家机器人的独特性。”谭旻称,人形机器人赛道已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而白热化的竞争会给单个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它确实有助于留住好企业,淘汰坏企业。

赋能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企业不仅包括优必选。今年3月,美的集团人形机器人“样机”首次曝光,该机器人可完成握手、比心、跳舞、打螺丝等多种动作,能听懂语音指令并遵照指令完成相应操作。5月下旬,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高级研究员孙智宇表示,美的集团研发的类人形机器人已于5月8日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尤其在注塑车间进行“打工”,包括做日常巡检、帮助质检等任务,与美的生产系统形成业务打通和闭环。孙智宇强调,第一阶段调试已有一定成果。下一步,该机器人将赋能工厂的部分应用,以及让机器人与工人一起工作,或者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工作,给工人或岗位减轻负担。同时,机器人也要逐步走进门店执行导览、讲解操作、家电演示等任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近期表示,他不相信人形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创造者,但会提高生产力并在危险环境中工作,从而让机器人支持和帮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我们不认为机器人会让人失业,而是会提升效率,或者承担人类不愿承担的任务,比如探索浩瀚的宇宙,或者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机器可以协助我们进行这些探索。当夜晚来临,人类需要休息时,机器可以继续工作,为我们提供更好、更便宜、更人性化的产品。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望未来,机器人对于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方舟投资(ARK Invest)发布的报告预测显示,就自适应机器人而言,预计2030年自适应机器人已渗透到制造过程中,足以将生产率提高15%,人形机器人的年单位销售额已增长到制造业人类劳动力数量的10%,性价比更高的人形机器人届时将逐步进入家庭,尤其在发达国家可解决三分之一的家务。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预计,2040年到2045年,中国全能型人形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千亿元至1万亿元。

文章网址:https://www.wpbull.com/ai/3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