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春晚爆红后商业价值飙升成顶流广告主角
当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身着大花棉袄扭秧歌时,或许无人预料到这个看似抽象的表演嘉宾,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宇树机器人G1时而模仿邓超的舞蹈动作,时而展示720°回旋踢和鲤鱼打挺,时而戴上头盔手套与真人上演“拳王争霸赛”。(图片来源:小红书@Unitree宇树科技)而四足机器狗Go2也不甘示弱,单脚站立如磐石般稳固,驮着狗狗化身宠物坐骑,戴上舞狮头套摇身一变成为赛博摇摇车。在小红书,#宇树机器人话题的浏览量高达2229万,凭借其炸裂的肢体表现、“又笨又聪明”的反应能力和真实的场景互动,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宇树机器人与黑悟空跨次元互动#、#宇树机器人现场牵绳遛狗#等创意举动,接连在微博登上热搜。最近,《DT商业观察》发现,这些活跃在搞笑视频中的宇树机器人,已经悄然转型为广告片主角,开启了全新的商业征程。
仅一个月内接拍十几个广告,宇树机器人成为商业界的顶流明星。据《DT商业观察》不完全统计,今年3月,宇树机器人已经与科技、快消、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品牌展开合作,拍摄了十余个商业广告。我们将这些合作分为五大类:跨界站台、工厂溯源、舞台走秀、直播带货和唱跳表演。
第一类,跨界联动,为品牌站台。宇树机器人堪称跨界社交的典范,前脚与方程豹钛3 SUV、无人机同框,后脚又成为腾势汽车的“新车试驾员”,为产品的科技属性背书。在抖音商城的活动中,宇树机器人G1与特步集团丁佳敏、越野跑运动员姚妙等KOL共同担任“人生跑鞋特邀发起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为安慕希担任“超市促销员”,其招揽顾客的热情甚至超越人类促销员,甚至还会抱着安慕希偷溜到公园长椅上“摸鱼”,打工体验感十足。(图片来源:小红书)
第二类,工厂溯源。各大品牌纷纷邀请宇树机器人担任探员,带领网友“云巡查”产品品质。在燕之屋燕窝智能工厂,宇树机器人打卡透明燕窝生产车间,视察800名燕窝挑拣师的现场工作,带网友深度了解一碗燕窝的诞生过程。在伊利牛奶生产线,宇树机器人亲自到牧场喂牛,巡视牛棚和挤奶车间,甚至在奶牛面前热舞,为产奶打call。
第三类,舞台走秀。走秀是宇树机器人的拿手好戏,在淘宝上新季举办的“上班换新大小秀”活动中,宇树机器人穿上新装走秀,展示春季穿搭新潮流。在小红书RedGala春天开幕式活动中,宇树机器狗与真人模特协同走秀,成为时尚外挂和潮流符号。
第四类,直播带货。宇树机器人G1亮相李佳琦、交个朋友等头部直播间,销售的还是自家队友Go2,实现了“机器人卖机器狗”的闭环。GMV成绩验证了机器人的带货能力,在交个朋友直播间的首秀,宇树机器人开播5分钟,销售额就达到了128万。
第五类,唱跳表演。经春晚舞台检验过的舞蹈功底,成为宇树机器人又一个变现技能,在安慕希广告片中,宇树机器人大秀舞蹈,并为安慕希定制“摇一摇”动作,传递了“摇6秒更好喝”的新品卖点。
以往的机器人广告,更多是作为技术工具出现——它们在办公场景给真人递咖啡、在客厅出镜帮主人扫地,以性能呈现为主。而现在,宇树机器人在广告片中担任主角,有了更强的“活人感”。比如宇树G1以实习生的身份入职伊利,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和工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告合作中频繁亮相的“主人公”,以宇树旗下的人形机器人G1、H1,四足机器狗Go2为主。三者分工明确,各有所长。
人形机器人G1身形稍小,高度约127cm,银色外观亮眼时尚。由于擅长跳街舞、练武术,它更多在合作中发挥唱跳特长、表演才艺。人形机器人H1身高接近180cm,纯黑外观搭配流畅的金属线条,科技感十足,会和G1一起拍摄广告,也会到活动现场“商演”,跟路人抬手互动。而四足机器狗Go2,主要在T台跟真人走秀,体现陪伴和时尚属性。
《DT商业观察》好奇,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宇树科技为什么开始频繁接广告?在众多机器人产品中,为什么偏偏选中G1、H1和Go2这三款担当主角?机器人接广告,可能不是为“赚广告费”。
一位宇树科技的早期投资人透露,自2020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宇树的公司财务报表已连续五年保持盈利状态。这是因为宇树科技早就通过节约成本、卖B端机器人跑通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从成本端来看,宇树科技采用90%核心零部件自研的方式(比如机器人关键硬件的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砍掉了中间溢价环节,让量产成本相比同行降低了75%。从产品端来看,宇树科技的产品分为B端和C端两类:C端产品是面向消费场景研发的机器人,可用于买菜、负重等生活化应用。上文提及的广告明星G1、H1、Go2都属于C端机器人。而B端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工业应用、公共救援等领域,虽然不常在广告中“露脸”,但赚钱能力超强。
参考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数据,早在2023年,宇树科技就占据全球四足机器人69.75%的销量份额和40.65%市场规模份额,海外订单占比约50%。换句话说,宇树的B端产品“不愁销路”。结合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2018年至2024年,宇树科技累计斩获131笔中标项目(即B端产品订单),且中标数量不断上升,2020年中标数量为13个,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43个,增长幅度超过2.3倍。仅2025年第一季度,宇树科技就中标11次,接近2020年全年的中标总数13次,单笔中标的价格在20万至109万不等。
不仅如此,宇树科技B端机器人仍在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根据知了标讯的数据,宇树科技B端机器人的采购方主要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单位等。2020年至2022年,宇树科研在教育领域的中标数量占比分别为46.2%、41.7%和57.9%,宇树科技和高校实验室合作密切,共同推动了产品迭代。而随着产品技术的提升,宇树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步从科研教育,向工业巡检、消防救援、物流分拣、安防巡检等更广泛的场景延伸。2023年至2024年,宇树科研教育类中标项目的占比已不到40%。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服务和工业应用领域,宇树机器人正在成为高风险任务的替代者,随着B端产品应用场景的拓宽,商业变现的可能性也在扩大。
了解完宇树科技的B端生意,再来看C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频繁拍广告、进直播间带货、参加线下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可能不是靠广告费养家,而是做C端的市场教育——让大众熟悉机器人的角色,也为宇树储备知名度。事实上,宇树科技的每一次出圈,都绕不开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在2020年春晚,B端机器人A1以小牛形象站上舞台,将产品曝光度推向新高度。2024年春晚,C端机器人H1凭借《秧bot》表演成为顶流,不仅为品牌吸粉无数,也带动了产品出货量的增长。如今,H1、G1等机器人接拍广告,似乎是同样的逻辑。宇树科技借商业合作的方式,让产品在大众市场建立体验感知,也通过一次次贴近大众的亮相,向公众实时汇报产品的技能进度。
为什么要让机器人拥有知名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是,在消费级机器人的“战场”上,谁率先在大众心中种下知名度,就有可能最先被购买,进行技术验证和场景落地。眼下,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入局企业在不断增多。根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内外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150家,国内已超过80家。《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71笔融资,涉及金额约84.5亿元,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47%,融资金额同比增长226%。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而根据国信证券的预测和判断,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将突破10万台,2035年市场规模或达1540亿美元。整个机器人产业逐渐进入到“技术验证→场景落地→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国际同行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跨界玩家华为,不同企业都先后宣布要进入机器人的量产阶段。对于同样处在量产交付阶段的宇树科技来说,率先打广告、抢占消费心智,是机器人公司发展的必要一步。只有在消费者心里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当提到机器人公司时,让“宇树科技”成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才能实现品牌与品类的深度绑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图片来源:小红书@王兴兴 宇树)
除了通过营销提高知名度,C端机器人本身也面向消费者售卖。然而机器人要想在消费端普及,还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首先,价格要低。根据王兴兴的预测,“未来3-5年,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能不会超过10台空调,也就是两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一台机器人的定价降到几台空调的价格水平,或许才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平民化时代”。当前,宇树科技G1的售价是9.9万元起,相比同行们动辄二三十万的定价更具性价比,较早期产品更是降价超80%。但是相比几台空调的价格还有很大差距,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亲民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其次,足够有用。这里的“有用”是指,机器人需要解决用户实际的痛点问题,比如养老照料,或者提高用户的生活效率。以工业场景为例,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普及,是因为它们承担了组装、搬运等低难度、高重复的工作,能提升效率。此外,机器人还能成为高风险工作的替代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但是在生活领域,机器人更多停留在“大玩具”的层面。它们多数是通过陪伴买菜,承担了“治愈系宠物”的功能,或是广场舞伴舞,作为助兴的角色出现。从更硬核的技能层面来看,C端机器人的抓取能力和动作灵活性仍旧受限,难以适应复杂的任务场景。以宇树科技G1为例,虽然它能够完成抛物、打牌、翻书页等动作,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避免误伤人类,如何让机器人更加“懂人”、有恰当的交互和情感反馈,这些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C端机器人的普及,仍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