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2005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找到英特尔,希望这家芯片巨头为初代iPhone开发手机CPU。在苹果提供的报价和潜在风险之间权衡后,时任英特尔CEO的欧德宁傲慢地拒绝了这一请求。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英特尔因此错失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生成式AI时代,大模型厂商们都不想成为第二个英特尔。在苹果AI技术服务商的竞争名单中,OpenAI、谷歌、百度、阿里都是有力的竞争者。去年底,外媒报道苹果AI国行版主要与百度洽谈合作。今年2月,阿里也宣布苹果选择与阿里合作落地手机的AI功能。了解苹果行事风格的人都知道,苹果向来不喜欢依赖单一供应商。在阿里官宣合作后,业内开始讨论为什么不是百度?就在前两天,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国行版苹果iOS 18.6将启用部分Apple Intelligence功能,由百度和阿里共同提供技术支持。其中,阿里负责开发审查引擎;百度的AI将与Siri和Visual Intelligence集成,这意味着百度将在中国取代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搜索的角色。有业内人士称,从以往经验来看,安全模块在AI服务中占比通常只有10%左右,为苹果提供核心AI能力支持的可能还是百度。现在外界开始问,为什么是百度?以及被苹果“圈选”后,百度能否扳回一局?

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互相押注公众注意力和资本市场的反应证明,在AI行业,刷榜单、刷论文、投流刷日活,远不如成为苹果AI服务商来得更为轰动。Apple Intelligence的国行合作伙伴选择一直让外界期待。今年2月阿里宣布与苹果的AI合作后,阿里港股当日收涨8.48%。在彭博社记者透露苹果AI牵手百度后,百度股价也迎来上涨。大模型技术一日千里,普通人很难看清其间的虚虚实实,但大家普遍相信,苹果筛选服务商向来挑剔,被选中者的综合实力很难注水。这是苹果背书效应的根源。

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不过在我们看来,苹果牵手百度,即是互相需要,也是一次互相押注。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有目共睹。IDC数据显示,苹果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出货量降至980万部,市场占有率从前一季度的17.4%下滑到13.7%,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五,小米、华为位列前二。这是苹果在最大海外市场的一次中场溃败。目前,无论是安卓阵营热衷的“支持苹果生态”、与“苹果设备无缝链接”,还是国产手机厂商在生成式AI方面的进展,动机都是抢市场。此前有Omdia分析师指出,苹果公司在生成式AI领域处于落后地位,需要重大创新才能脱颖而出。苹果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情形下,国行版iPhone的AI技术服务商筛选,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国行版的中文AI能力不比ChatGPT、谷歌逊色,甚至还有过人之处,那苹果就有可能借AI扳回一局,给动摇中的果粉们一个毫不犹豫的换机理由。反之,则可能在中国市场丢盔弃甲。对AI服务商的选择,其实是苹果压上品牌声誉的一次押注。

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至于百度,更是需要找到一方应用广泛的C端场景,展示其AI技术实力。其实,在传出与苹果AI合作之前,百度已与三星、荣耀、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展开AI合作。三星Galaxy S24、荣耀Magic6、小米等主流机型都已集成文心大模型。其中Galaxy S24是三星Galaxy AI的首次落地,这款年度旗舰机型被视为三星超越iPhone的扛鼎之作。在Galaxy S24当中,谷歌AI负责通用版,国行版接入的则是百度AI,负责的“即圈即搜”、文本摘要和其他AI功能。顶级智能手机厂商,又是如此重要的机型,选中百度AI合作,其实已经是对百度AI能力的一种背书。但即便有网友称赞Galaxy S24的中文翻译更地道,搜索结果也更贴近中国用户,考虑到三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关注度应该也没那么多。成为苹果AI服务商则不同。苹果切实把控着AI应用落地的端侧入口,苹果也需要让Siri更懂中文,让搜索更接地气。而百度在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本土化优势,已被三星用户验证过。百度AI技术能力的真实斤两,未来有可能通过2亿多苹果用户,直接接受实时测试。如果与苹果AI合作顺利,对于百度搜索以及其他技术产品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敞口。

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前述Omdia分析师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点评,苹果公司的优势在于为各种技术引入创新应用案例和杀手级应用。当然风险也不小。如果百度AI不符合用户期待,那苹果用户有可能连带对其他百度系产品产生不信任心理。所以站在百度角度,与苹果的AI合作,也是一次压力峰值测试般的押注。百度接得住吗?

苹果AI国行落地百度成选 挑战百度AI实力

问题来了,百度是否接得住苹果的橄榄枝,并借此在AI厂商的你争我赶中扳回一局?在前几轮大模型厂商竞争中,百度由于闭源模型路线、市场策略偏保守等问题,导致文心大模型以及文小言等AI应用的声量弱于一些竞争对手。客观来看,自从DeepSeek横空出世以来,AI大厂在震撼之余纷纷调整策略。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坦言,他认为公司当初的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方,目前OpenAI开始试水开源。百度的转向和业务进展其实也很快。4月26日,百度最新发布的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X1 Turbo,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竞争对手DeepSeek,且调用成本仅为后者的25%。不仅如此,李彦宏还宣布,文心大模型4.5将于6月30日正式开源。这项业务进展或许也能侧面解释,百度今年2月为什么会火速接入DeepSeek,以及苹果AI为什么选中百度。就像业内常说的,大模型单拼能力没有意义。因此百度、阿里走的都是生态路线。具体到百度,其多年来构建的是一条“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全栈技术路线,这是成为AI生态平台的基础。比如在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开发者既可以调用文心大模型,也可以调用其他厂商开源模型,多一个DeepSeek,正好能承接部分流量。与此同时,自家的文心大模型要拼命进化。近期新发布的文心大模型4.5是百度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以此可以支撑更多应用层的探索。比如升级后的文小言已具备图片问答、AI生图生视频等多项能力。这些能力升级均指向更智能、更高效的AI体验。

如果说大模型竞赛是一场体育盛会,百度的路线应该是“铁人三项”,是综合与全能模式,贵在一个即使没能创造惊喜,但基本发挥稳定,所以我们会看到,百度天天强调全栈能力,而且在金融、能源等to B应用落地领域进展比较快,也拿下了一些大单。比如2024年百度智能云在中标项目数、行业覆盖数、央国企中标项目数三个维度均居第一。这些快速发生的、从下向上的迭代更新能力,或许也是苹果押注百度的一个原因。苹果需要的AI能力,未必要行业内最好用的,但一定是稳定、可靠且合规的。说白了,安全感。

从行业格局来看,AI技术演进越来越像是一场长跑,倒也不必以一次模型更新、一个惊艳应用定输赢、定强弱。关键是中外同行间接力推动技术进化。

文章网址:https://www.wpbull.com/ai/29462.html